1936年丙子年間,70歲的何振岱自北京至南京,在其高足吳石將軍府上停留數月,期間高朋雲座,遊山玩水,渡過了一段難忘又快樂的時光,也為後世留下了數篇詩詞文章。這一組詩是他離開北京前的作品,在時間上有一個前後的承接,也讓老人家的這個時期有了一個完整的人生敘述。這些讓我有了興趣,想看看在離開北京前,老人家做了什麼?
舊都自夏歷正月三日至十五,
琉璃廠書肆及各處鬻書者悉陳所有於兩衢旁,
予購得數十種,皆所欲得者,喜作
驅車適廠肆,古籍紛前陳。
書多人亦多,踏飛路上塵。
我意有所屬,見書寧見人。
在遠已人瞬,就近方審真。
果然有蕙蘭。潛芳在蕪榛。
手之不忍釋,甚於搜奇珍。
索直殊不高,幾疑售者仁。
我取世所棄、賤得非無因。
一得復有求,古著或近製。
專誌在翼經,旁征必依類。
我愛《忘筌》篇,美出群書外。
宋潘植著。
紫陽此先聲,金陵為折氣。
一篇光吾閩,誰雲不盡粹。
淵淵蒿庵叟,閑話亦有味。
二書偶人手,尋常豈新異?
於我良欣然,今日小如意。
所求不盡得,猶可十五六。
意表有奇逢,眼前亦饜欲。
三朝百十種,蝸居塞半屋。
喜氣溢顏容,古抱藏心曲。
明知老擁書,未必卷卷讀。
劃貪笑無功,自悅分已足。
這是一篇敘事詩,詩題很長《舊都自夏歷正月三日至十五,琉璃廠書肆及各處鬻書者悉陳所有於兩衢旁,予購得數十種,皆所欲得者,喜作》,一共44個字。這種長長的詩題在古詩詞裏並不少見,比如李商隱那首著名的「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題目是《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一共47個字。這種長詩題,多是將題與序合二為一,目的是為了闡述詩的故事背景,為詩中內容加以補充和說明。通常題目中除了闡述背景以外,也會標明情感,比如此標題中的「喜作」。
何振岱及弟子雅集(吳石居後排右一)
在何振岱作品集中,收錄在這個題目下的,一共有五組詩,除以上三組外,還有另外兩組,是這樣的:
老來始治易,易類思廣收。
觥觥雙桂堂,累日費窮搜。
沈十忽寄貽,乃購諸吾州。
慎齋有嗣音,古羅人李辀。
斯人真我師,其書苦難求。
征覓剩殘本,零星如集裘。
《易問》鱗爪耳,《易問》一卷,
《說契》真奧幽,《說契》見文集。
領公近取意,返身斯普修。
《近取錄》不全卷。
江陰錢子言,振徨,近人。
不學無良十。
見所著《名山三集》。
一語重邱山,可使人知恥。
雖然學有本,逐末風益靡。
吾生略耽書,泛覽成大悔。
衰年解守約,微得豈足喜?
老學用蒙功,聖處毋妄擬。
求師於舊書,其情即求己。
舉世競新機,我但鉆故紙。
這兩組詩與前三組相比較,其情味,其敘述,其內容,與以上三組皆不同。且前三組中到了「劃貪笑無功,自悅分已足」這裏,情感和喜悅已經寫完。到了第四和第五組,那種冷靜和理智並毫無場景情節地對其所收藏的書籍的描述和介紹是完全不同的表達和感覺。雖然內容都與書有關,但明顯這兩組詩與前三組並不屬同一題目下的作品。我猜測,這幾組詩,或是因內容相關而未另起題,或是另有其題但在輾轉編印中漏失了題目。無論如何吧,今天把這兩組詩放在這裏,做個記錄,重點說前三組。
何振岱詩詞長於抒情。一花一木,樓臺亭榭,登高望遠,萬裏悲秋,都是他筆下的常態。眼耳所見所聞即引發感慨,比如我們前面讀過的由鳳凰池邊一石引發的對故友的懷念;或者夜半笳聲中聽到的悲涼哀愁;看到賣花人時湧出的憐憫等。他的詩中抒情多於敘事。類似這首無巨細地敘述故事的詩並不多見。而也正是在這樣的詩中,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人生故事,在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個年慶裏,他都遇見了什麼?
這幾組詩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大年初三到十五期間,北京的琉璃廠各書店以及諸書商都會來到琉璃廠,「陳所有於兩衢」,在街道兩旁擺攤售書。這一天,老人來到這裏,愛書之人看到陳列路旁的古籍現製,「手不忍釋」,得所欲得。欣欣然喜不自勝。
從何振岱的寫作習慣來看,按照內容決定詩的體式,是其詩詞的一個特點。這反映著老人家的詩學功底。就如格律高手比如詩聖杜甫,他能根據詩的內容來決定自己格律的運用。何振岱也是如此,他素來是根據自己的所寫內容來設定詩的體式。比如寫文人墨客,他會用嚴謹的格律;寫隱士,他會用隱人的古體;而這首寫街頭巷陌的詩,當然就是用「街陌謠謳」了。
所以,這組詩有著典型的樂府曲中的清商之風。口語化,樸素,自然,清新,但遣詞造句卻另有一番高度。比如第一段中的「見書寧見人」的「寧」,「在遠已入瞬」的「入瞬」。還有第二段中的「於我良欣然」中的「良」以及第三段中最後一句「自悅分已足」中的「分」。這些字,看似常見,卻又並不常見。看你所用在哪裏。他在詩中的運用中,用的大膽,非有底氣不能如此。比如那個「寧」字,「寧」的本義是安寧,平安。在這裏他引申為「舒心」,即:見書比見人更感舒心。還有那個「入瞬」二字,即是「瞬間就入了眼」的意思,用我們平常的話,「在遠已入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遠遠地一眼就看見了」。這「入瞬」一詞便是人們評價何振岱時常說的「造詞」。
這幾組詩的另一個特點是題目「喜作」中的「喜」。為什麼喜,一介書生當然是為書喜。記錄一段愉快的經歷。喜悅流動在字句之間。這種流動不必明說,飛揚的神采自在其中,從一開始看到「古籍紛前陳」,「見書寧見人」,「在遠已入瞬」,再到「果然有蕙蘭。潛芳在蕪榛。手之不忍釋,甚於搜奇珍」,那種喜不自勝又迫不及待的神情流露無疑。雖然人多雜沓,路上飛塵,但「意有所屬」,自可蕪榛尋芳,雜草攬珍。待尋得「蕙蘭」「奇珍」卻居然「索直殊不高,幾疑售者仁」,價格低到難以置信,則更是讓他喜不自勝。再到突見心頭好,必是得意之情畢現了——「於我良欣然,今日小如意」。
此時的老人家,年事已高,買來的書並不一定都讀,「明知老擁書,未必卷卷讀」。但就是看著高興,為了這份高興,喜洋洋地抱著淘來的十五六本古今書籍,「喜氣溢顏容」,「自悅分已足」。這就是愛之為所愛,喜悅擋不住。
這組詩詩意簡單明了,矢口成言,樂府清商絕無文飾, 渾樸真摯,述說著一段佳節佳話。表面上它並無甚奇特之處,不必做過多的解釋。只要能感受到其情誌,其喜悅,其心情,並保留這個故事,發現一段人生就夠了。從這個目標出發,他倒是真是一組奇特的詩,原因在於這組詩裏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在若幹年後仍在延續。
也許是這次淘書的經歷讓老人家念念不忘,也許是留有遺憾尚未平息。若幹年後,在一次出行途中,老人家與同行的兒子聊起當年在琉璃廠沒有淘到的書,被素昧平生的同車人聽到,居然得以相贈。故事連接在一起,一個更完美的結局。老人也以詩記之,就是下面這首:
客舊京時厰肆覓書未得,車中與深兒商及。
旁有人謂予曰:「此書我有之,可奉借也。」
叩姓名,曰徐森玉。翌晨果以書來
厰肆求書不厭頻。
借觀安敢望途人。
世間誰似徐森玉?
懷慨相逢樂自陳。
這首詩是說,偶爾在車中與兒子聊起當年在北京沒有買到的書,不料身旁有人接話說:「這書我有,可以借給你」。老人問他的姓名,答曰:「徐森玉」。第二天徐森玉果然將書送來了。老人既感懷他的慷慨也幸得所好,題詩以念。到此時,淘書之喜圓滿!
文|申美英 编辑|陈武
Comentários